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班級溝通訓練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lass Communication Training, SLT
作者: 沈六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班級溝通訓練」包括設計各種活動,以促成教師與學生之間更公開與誠懇的交互作用,社會讀寫能力訓練創始者巴西教育家阿舒勒(Alfred Alschuler),以為在學校內許多人際關係的特徵就是高壓手段,要改正這種情況,他激勵教師與學生從事會談,說真話,建立共識。
  教師使用班級溝通訓練,傾向於把偏差行為當作基本行為問題的徵兆;其目標在於促進與學生公開溝通偏差行為的問題。學生表現偏差行為與顛覆行為,乃是由於學校環境的因素,教師應該與學生從事各種不同的衝突解決的措施,這些活動的目的是要發展「協商」的解決方法。
  阿舒勒於一九八○年回到美國接受弗雷勒(Paulo Freire)的哲學方法,將其方法應用到班級和學校,努力阻止教師與學生互相譴責對方,幫助教師與學生學習合作以解決問題。
  班級溝通訓練包括一系列的引起意識活動,設計這些活動用於提供教學問題解決,以及師生之間的對話與合作,如「核子問題解決過程」要求師生參加:(1)共同合作決定學校或班級衝突的模式;(2)分析對衝突有貢獻的規則與角色;(3)民主的協議解決方法。第二項活動稱為「訓導遊戲」,設計用於發展創造各種不同方案的能力。第三項活動稱為「中心衝突的認同」。所有這些訓練活動都需要學生積極參與,阿舒勒指出有效的班級管理就是共同參與的業務。
  班級溝通訓練的基本假設是,班級問題要能解決,教師與學生必須合作。然而,要實現「無輸」的解決方法,教師與學生必須發展公開、誠實、次第溝通的能力。他的活動被設計用於增加對話的機會。第二個假設就是衝突和問題是人類交互作用的自然結果,要使教師和學生發揮有效的功能,他們需要學習解決這些衝突和問題。受過社會讀寫能力訓練的教師,會採取寬廣的課程觀點,在正常的班級內,允許學生學習解決衝突與問題的方法。
  班級溝通訓練需要大量的時間與合作,如積極的同儕文化就不適合於處理緊急事件。教師認為與學科不相關的活動都是浪費時間,所以要他們投入精力和時間,促成公開溝通,以及認證與解決個人與人際間的衝突問題,教師將感覺到不舒服。
  另一潛在問題是,有些學生可能誤解班級溝通訓練如同遊戲性質,沒有以嚴肅的態度來學習。如此,可能升高緊張與偏差行為的層次。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班級溝通訓練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