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諾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ㄉㄚㄧㄥˋㄖㄨˊ:「ㄒㄩˇㄋㄨㄛˋ」、「ㄋㄨㄛˋㄧㄢˊ」。
  2. ㄧㄥˋㄩㄣˇ˙ㄉㄜㄏㄨㄚˋㄖㄨˊ:「ㄧˊㄋㄨㄛˋㄑㄧㄢㄐㄧㄣ」。
  3. ㄅㄧㄠˇㄊㄨㄥˊㄧˋ˙ㄉㄜㄏㄨㄟˊㄧㄥˋㄕㄥㄖㄨˊ:「ㄨㄟˊㄨㄟˊㄋㄨㄛˋㄋㄨㄛˋ」、「ㄧˋㄏㄨㄅㄞˇㄋㄨㄛˋ」、「ㄌㄧㄢˊㄌㄧㄢˊㄔㄥㄋㄨㄛ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諾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nuò
解釋:
  1. 答應、允許。
    【例】承諾、允諾、一呼百諾
  2. 應允的話。
    【例】一諾千金、輕諾寡信
  3. 表示同意的應答聲。
    【例】連連稱諾、唯唯諾諾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nuò
解釋:
[動]
答應、允許。如:「一呼百諾」。《詩經.魯頌.閟宮》:「莫敢不諾。」《荀子.王霸》:「刑賞已諾,信乎天下矣。」
[名]
1.允諾的話。如:「一諾千金」、「輕諾寡信」。《論語.顏淵》:「子路無宿諾。」唐.杜甫〈敬贈鄭諫議十韻〉:「將期一諾重,欻使寸心傾。」
2.古代批字或簽字於文書後面,表示許可。《後漢書.卷六七.黨錮傳.序》:「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陽宗資主畫諾。」《南史.卷四三.齊高帝諸子傳下.江夏王鋒傳》:「五歲,高帝使學鳳尾諾,一學即工。」
3.表示同意的應答聲。如:「連連稱諾」。《論語.陽貨》:「諾,吾將仕矣。」《史記.卷七.項羽本紀》:「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沛公曰:『諾。』」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hioh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助] ] 感嘆詞。表示領悟的語氣詞。
音讀: lo̍k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