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題目間的一致性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nteritem Consistency
作者: 陳嘉陽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題目間的一致性用以考驗一個測驗中的題目是否測量相同的特質,是衡量測驗內容同質性(homogeneity)的指標之一。
  測驗題目間的一致性主要受到兩種誤差的影響:一是內容取樣(content sampling),測驗內容的同質性愈高,所含特質愈多,各特質間的共變量愈高,題目間的一致性也就愈高;另一是取樣內容的異質性(heterogeneity),即指測驗中的題目所測量的特質超過兩種以上。如一個數學測驗只包含一種乘法的題目,其同質性較高,如包含有加減乘除四類題目,其異質性就比較高。
  一九三七年庫德和李查遜(G.F. Kuder and M.W. Richardson)設計一種分析測驗題目間一致性以估計信度的方法,最常用的是庫李二十號公式(Kuder-Richardson Formula 20, KR20)。如果一個測驗中的題目一致性高,則KR20值應極接近折半信度。然而,同一測驗中的題目之間總多少存有某些程度上的差異,無法達到完全的同質性,在此情形下,KR20的值會較折半信度低。兩者之差,可作為測驗題目異質性的指標,並可據以判斷測驗內容的同質性。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題目間的一致性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