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不完滿的本質 - 教育百科
滿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Unvolkommenes Wesen, Nature of Uncompleteness
作者: 詹棟樑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就教育人類學的理論而言,人具有「不完滿的本質」,也就是「欠缺的本質」。把人看成具有不完滿的本質,是站在與其他動物作本能的比較時,所認定的結果,顯示出人在某些方面是有欠缺的,並不完美。然而人為了達到理想,必須去克服「不完滿」。這種理論說明假如人在世界上沒有達到理想,便會感到負咎,為了免除負咎感的產生,而追求完滿。
  站在功能論的觀點去看,人生活在世界上,事實上是不完滿的,假如所有的人都是完滿的,那麼教育的功能就喪失了。因為人已經完滿了,何必再受教育?人之受教育在使「不完滿」達到「較完滿」或「可能的完滿」,進而把目標放在「止於至善」。
  由「不完滿」而到「完滿」,是一種「可學而至」(朱熹語)的論點,所謂「可學而至」,就是著重教育的功能。人雖有不完滿的本質,但是可學而至完滿。教育人類學的理論中,承認人有不完滿的本質,但是可透過教育的力量去達到完滿,是教育功能的高度發揮。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不完滿的本質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