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主動練習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ctive Practice
作者: 鄭芬蘭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主動練習有別於被動練習。在一項實驗中,使甲乙兩個受試者矇著眼睛拿筆練習走迷津,甲為主動練習者,乙為被動練習者,當甲主動拿著筆桿試著走迷津時,乙只握著甲的筆桿尾端,甲怎樣走,乙就跟著怎樣走。實驗結果顯示,當甲練習到可以自己很快走完迷津時,讓乙獨自走,通常乙還是不會走。甲的練習方式稱為「主動練習」,乙的練習方式則稱為「被動練習」。主動練習不但有助於記憶,也有助於動作知覺學習;而且通常主動練習的效果優於被動。與此同理,學習也可分為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一般而言,主動學習愈多,學習內容愈能保持得多而且久。
  以認知為主的教育心理學的基本假定是:學生是主動的學習者,雖然教師努力運用各種教學策略、期望達到有效的學習,但事實上學習者的特性是一重要的中介變項,因此設法使學生願意主動學習是近來重要的研究主題。另外學者亦認為教學內容必須由學習者主動建構才會成為知識的一部分,才能真正的懂,因此教學活動不僅「教」,同時要使學生有主動練習的機會,也就是就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要「主動負起學習責任」。
  由學習動機的研究文獻顯示:當學生學習動機較高、有學習目標導向、以及高自我效能時,會有較多主動練習產生。為促進學生主動的練習,設法增加學習活動對學生的意義與價值,並配合使用適當的教學策略是必要的。在新近測驗與評量的主題中,相當重視實作測驗,學者認為主動的實際操作練習比被動的聽講,對於動作技能的教學幫助更大,這一點也是杜威(J. Dewey, 1859~1952)早就說過的。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主動練習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