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教學任務階層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Hierarchy of Educational Tasks
作者: 張景媛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在教導學習困擾兒童或進行補救教學時,學者認為教師與兒童之間形成有意義的接觸,乃是學習有困難的兒童學習成功的關鍵。海維特(F.M. Hewett)針對情緒困擾的兒童而設計出「教學任務階層」,經由七種教學任務的幫助,教師可與情緒困擾兒童建立有效的教學關係。這七種教學任務為:注意、反應、秩序、探究、社會、熟練和成就。注意是指教師與學生在適當的情境下建立良好的關係;反應是指教師先接納學生、喜歡學生,於是學生開始信賴教師,並對教師有所反應;秩序則是當學生感到有安全感和被尊重時,就能接受教師所提出的行為標準與規範;探究是指教師開始分析學生所遭遇的困難以及形成這些困難的原因;社會是指學生已經願意接受教師的注意,也開始希望能獲得教師的鼓勵與讚美;熟練是學生能在上述情境中認真學習,克服過去的學習困難,獲得新的知識與技能;成就是當學生有所表現時,會產生成就感,以及渴望學習的經驗。海維特的教學任務階層是以行為學派的基本原理為主,尤其是以工具制約學習的漸次接近法來設計。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教學任務階層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