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櫛仿角海星 - 教育百科
仿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櫛仿角海星Paragonaster ctenipes屬於角海星科Goniasteridae。具有5腕,身體扁平,腕的切面略呈長方形,乾標本堅硬。腕的末端具有一明顯的端板。R值可達9公分,R(輻長)/r(間輻長) = 9.0公分/2.4公分。背板呈小柱體狀,R = 6公分以上的大個體腕基部及體盤中央的小柱體較大,體盤周圍的小柱體較小。R = 5公分以下的小個體體盤中央的小柱體較小,腕基部中線的小柱體較大。小柱體中央有10~20個多角形顆粒體,周圍有一圈規則的顆粒體,顆粒體的數目和小柱體大小成正比。篩板一個,直徑約為0.3公分,位於體盤中央略扁,上有許多凹溝。肛門被小柱體掩蓋,無法看見。上緣板呈長方形,大且明顯,幾乎佔滿腕部,上面密佈顆粒體。每隻腕的中線僅有一縱列的背板夾在其間,少數偶爾出現二列,這些背板呈方形或長方形。R = 9.0的個體腕的每一側具有43個上緣板。下緣板和上緣板對稱,也是呈長方形,上面密佈鱗片狀的顆粒體,且有4到8個較長且平貼的扁棘,略呈不明顯的二縱列。圍步帶板外側具有5~8個扁平且鈍的步帶棘,板上面有2~3個略大棘及2~4個細棘,兩側各圍有10多個小棘。步帶溝大部份被步帶棘遮蓋而不太明顯。口板上有許多棘,外觀無法呈現。口棘尖,指向口的中央。每一腹板中央有一較大棘,周圍圍有許多的細棘。生活時,體盤顏色較深,為淡紅色到橙色;體緣及腕的顏色較淡,為淡粉紅色。為底棲性,生活在大陸棚及大陸斜坡,深度120~380公尺。 分布於澳洲西部及西北部,熱帶性西太平洋(印度尼西亞),日本南部,南沙群島,台灣南部。台灣之標本於東港底拖採獲,水深約200~300公尺,棲底為泥地及沙地。
知識 1:
骨針狀(Spicules or Ossicles)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櫛仿角海星
中文門名: 棘皮動物門
紀錄類別: 無脊椎動物棘皮知識單元
中文科名: 角海星科
拉丁種小名: ctenipes
拉丁屬名: Paragonaster
中文綱名: 海星綱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科名: Goniasteridae
拉丁門名: Echinodermata
學域-大分類: 動物-棘皮動物類
分布深度: 100~400m 淺海區 IV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世界地理分布: 澳洲西部
台灣分布地點: 東港
中文目名: 有瓣目
拉丁目名: Valvatida
拉丁綱名: Asteroide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櫛仿角海星
英文名: Paragonaster ctenipes
描述:
櫛仿角海星Paragonaster ctenipes屬於角海星科Goniasteridae。具有5腕,身體扁平,腕的切面略呈長方形,乾標本堅硬。腕的末端具有一明顯的端板。R值可達9公分,R(輻長)/r(間輻長) = 9.0公分/2.4公分。背板呈小柱體狀,R = 6公分以上的大個體腕基部及體盤中央的小柱體較大,體盤周圍的小柱體較小。R = 5公分以下的小個體體盤中央的小柱體較小,腕基部中線的小柱體較大。小柱體中央有10~20個多角形顆粒體,周圍有一圈規則的顆粒體,顆粒體的數目和小柱體大小成正比。篩板一個,直徑約為0.3公分,位於體盤中央略扁,上有許多凹溝。肛門被小柱體掩蓋,無法看見。上緣板呈長方形,大且明顯,幾乎佔滿腕部,上面密佈顆粒體。每隻腕的中線僅有一縱列的背板夾在其間,少數偶爾出現二列,這些背板呈方形或長方形。R = 9.0的個體腕的每一側具有43個上緣板。下緣板和上緣板對稱,也是呈長方形,上面密佈鱗片狀的顆粒體,且有4到8個較長且平貼的扁棘,略呈不明顯的二縱列。圍步帶板外側具有5~8個扁平且鈍的步帶棘,板上面有2~3個略大棘及2~4個細棘,兩側各圍有10多個小棘。步帶溝大部份被步帶棘遮蓋而不太明顯。口板上有許多棘,外觀無法呈現。口棘尖,指向口的中央。每一腹板中央有一較大棘,周圍圍有許多的細棘。生活時,體盤顏色較深,為淡紅色到橙色;體緣及腕的顏色較淡,為淡粉紅色。

分布:
分布於澳洲西部及西北部,熱帶性西太平洋(印度尼西亞),日本南部,南沙群島,台灣南部。台灣之標本於東港底拖採獲,水深約200~300公尺,棲底為泥地及沙地。
作者: 李坤瑄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