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內隱課程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mplicit Curriculum
作者: 周淑卿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內隱課程為艾斯納(E.W. Eisner)所創用的名詞,與外顯課程相對;指學校祕而不宣,暗地裡實際進行,以達成某種未公開之目的的課程安排。內隱課程通常與「潛在課程」一詞同義,但艾斯納並不如多數的潛在課程研究者,以批判角度含括此種「靜默進行」的課程,是以內隱課程與潛在課程二詞,嚴格來說,用法仍應有所區分。
  內隱課程的內容可能是學校有意的安排,以達成某種學校人員認同的、心照不宣的目標,甚至於家長也可能知道學校試圖所要教給學生的東西。例如,學校以獎懲方式來增強學生的順從行為,因為教師認為學生未來的生涯中,大部分的工作都有階層性,少有個性發揮的餘地,所以學校必須先為學生預備好順從的行為,以適應學生未來的工作世界。又如學校慣以體育競賽培養學生的爭勝行為;以能力分班的方式讓學生有高人一等的自我期許。這些內隱課程也可能導致負面作用,造成學生一味順從,不知批判,以致既有的支配結構得以存續;爭勝行為讓學生不擇手段;能力分班造成標記作用。這些負面作用也正是潛在課程學者所批判的。然而,內隱課程也教導許多美德,如準時、勤奮、為長遠目標努力等。此種意圖性的內隱課程,通常經由學校的組織結構、教育規則的設計,及物理環境的營造等方式,達成既定目標。所謂身教與境教即是內隱課程的一環。
  除了有意圖的內隱課程,艾斯納認為還有一種無意圖性的,舉凡學校的氣氛、文化型態、日常生活,皆在靜默中持續滲透到學生的學習經驗中;這也是影響力最大的一種課程。所以,艾斯納提醒,學校不宜只專注於外顯課程的安排,應在內隱課程上善用心思。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內隱課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