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儗 - 教育百科
儗 |
|
- 部首 人
- 部首外筆畫 14畫
- 總筆畫 16畫
- 漢語拼音 n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nǐ |
解釋:
[動] 1.僭越、超過。如:「僭儗」。《漢書.卷四七.文三王傳.梁孝王劉武傳》:「出稱警,入言蹕,儗於天子。」《新唐書.卷二四.車服志》:「武德四年,始著車輿、衣服之令,上得兼下,下不得儗上。」 2.比擬。通「擬」。《禮記.曲禮下》:「儗人必於其倫。」《漢書.卷二九.溝洫志》:「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饒,儗於巴蜀。」 3.摹仿、仿照。《新唐書.卷二二四.叛臣傳下.高駢傳》:「新聲度曲,以儗鈞天。」宋.陸游〈秋晚歲登戲作〉詩:「菊花香滿把,聊得儗陶潛。」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儗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ㄋㄧˇ 1. 僭越、超過。如:「僭儗」。《說文解字.人部》:「儗,僭也。」《漢書.卷四七.文三王傳.梁孝王劉武》:「出稱警,入言䟆,儗於天子。」《新唐書.卷二四.車服志》:「武德四年,始著車輿、衣服之令,上得兼下,下不得儗上。」 2. 比擬。通「擬」。《字彙.人部》:「儗,比也。」《禮記.曲禮下》:「儗人必於其倫。」漢.鄭玄.注:「儗,猶比也。」《漢書.卷二九.溝洫志》:「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饒,儗於巴蜀。」 3. 摹仿、仿照。《新唐書.卷二二四.叛臣列傳下.高駢》:「新聲度曲,以儗鈞天。」宋.陸游〈秋晚歲登戲作〉詩:「菊花香滿把,聊得儗陶潛。」 ㈡ㄧˊ 相疑惑。通「疑」。《說文解字.人部》:「儗,一曰相疑。」 |
|
注音: | ㈠ㄋㄧˇ ㈡ㄧˊ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儗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