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迺 - 教育百科
ˇ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ㄩˊㄕˋㄊㄨㄥˊㄋㄞˇ」。ㄖㄨˊ:「ㄕˋㄔㄥˊㄋㄞˇㄏㄨㄟˊ」。
  2. ㄐㄧㄥˋㄖㄢˊㄐㄩㄖㄢˊㄊㄨㄥˊㄋㄞˇ」。ㄖㄨˊ:「ㄋㄞˇㄧㄡˇㄘˇㄖㄣ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迺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nǎi
解釋:
  1. 同「乃」。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nǎi
解釋:
[代]
1.你。《史記.卷九七.陸賈傳》:「迺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
2.此、這。《晏子春秋.外篇.重而異者》:「五子不滿隅,一子可滿朝,非迺子耶?」
[連]
於是。同「乃」。《後漢書.卷八九.南匈奴傳》:「時單于與中郎將杜崇不相平,迺上書告崇。」
[副]
竟然、居然。同「乃」。《宋史.卷四一六.余玠傳》:「儒者中迺有此人!」
[名]
姓。如元代有迺穆泰。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驚訝之聲。《說文解字.乃部》:「迺,驚聲也。」清.段玉裁.注:「驚聲者,驚訝之聲。與乃字音義俱別。《詩》、《書》、《史》、《漢》發語多用此字作迺。而流俗多改爲乃。」

2. 你。《史記.卷九七.酈生陸賈列傳.陸賈》:「迺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

3. 此、這。《晏子春秋.外篇.重而異者》:「五子不滿隅,一子可滿朝,非迺子耶?」

4. 竟然、居然。同「乃」。南朝宋.謝靈運〈登臨海嶠初發彊中作與從弟惠連見羊何共和之〉詩:「淹留昔時歡,復增今日歎。茲情已分慮,況迺協悲端。」《宋史.卷四一六.列傳.余玠》:「儒者中迺有此人!」

5. 連詞,於是。同「乃」。《後漢書.卷八九.南匈奴列傳》:「時單于與中郎將杜崇不相平,迺上書告崇。」

6. 姓。如元代有迺穆泰。

注音: ㄋㄞ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迺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