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黥 - 教育百科
ˊ
  • 部首 ㄏㄟ
  • 部首外筆畫 8
  • 總筆畫 20
  • 漢語拼音 qíng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qíng
解釋:
  1. 古代的一種刑罰。在犯人臉上刺字塗墨。後亦用於奴婢、士兵,以防脫逃。
    【例】黥面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黥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qíng
解釋:
[動]
古代的一種刑罰,在犯人臉上刺字塗墨。後亦用於奴婢、士兵,以防其逃跑。《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傳》:「臏至,龐涓恐其賢于己,疾之,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欲隱勿見。」《南史.卷五一.梁宗室傳上.臨川靖惠王宏傳》:「蓄奴僮數百,皆黥其面。」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黥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古代在犯人臉上刺字塗墨之刑罰名。後亦施用於奴婢、士兵,以防其逃跑。段注本《說文解字.黑部》:「黥,墨刑在面也。」《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列傳.孫武》:「臏至,龐涓恐其賢於己,疾之,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欲隱勿見。」《南史.卷五一.梁宗室列傳上.臨川靖惠王宏》:「蓄奴僮數百,皆黥其面。」

2. 文身。即在人身上刺染圖案或文字。《北史.卷九四.流求列傳》:「婦人以墨黥手,為蟲蛇之文。」

注音: ㄑㄧㄥ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黥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