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鸝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huáng lí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黃鸝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huáng lí |
解釋:
黃鶯的別名。參見「黃鶯」條。唐.杜甫〈蜀相〉詩:「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黃鸝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簡介: 黃鸝生活於平原、山麓及農村附近高大之疏林中,多穿梭於樹枝間活動,很少到地面上,牠以昆蟲為主食,但也吃大量的漿果和無花果。每年於四、五月繁殖。每窩產2~5個蛋,但以4個為常見。蛋為淡粉紅色帶有褐色斑點。 |
|
知識 1: 無蹼 |
|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黃鸝 | |
中文門名: | 脊索動物門 |
分布海拔高度: | 低海拔﹝1000公尺以下﹞ |
紀錄類別: | 脊椎動物鳥類知識單元 |
中文科名: | 黃鸝科 |
腳趾型: | 三趾向前,一趾向後﹝常態足﹞ |
拉丁亞門名: | VERTABRATA |
拉丁種小名: | chinensis |
中文綱名: | 鳥綱 |
拉丁界名: | ANIMALIA |
拉丁亞綱名: | NEORNITHES |
拉丁科名: | ORIOLIDAE |
拉丁門名: | CHORDAT |
學域-大分類: | 動物-鳥類 |
拉丁屬名: | Oriolus |
中文界名: | 動物界 |
台灣分布地點: | 北部 |
中文目名: | 雀形目 |
拉丁目名: | PASSERIFORMES |
中文亞綱名: | 今鳥亞綱 |
拉丁綱名: | AVES |
授權資訊: |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 黃鸝 |
英文名: | Oriolus chinensis diffusus |
描述: 體長約26cm,雌雄鳥的羽色略有不同。雄鳥喙桃紅色,虹膜棕紅色,全身大致為鮮黃色,有粗長的黑色過眼線自眼先延伸至後頭連合,此黑色過眼線在後頭的寬度窄於在眼部的寬度。初級飛羽黑色,其外緣與末端黃色。次級飛羽外瓣黃色,基部黑色,內瓣末端黃色,其餘黑色。大覆羽黃色,其外側各羽之內瓣基部黑色,中覆羽、小覆羽黃色,初級覆羽黑色,末端黃色,因此停棲時在翼部有一明顯黃色斑,中央尾羽黑色、末端有狹窄黃帶,其餘尾羽基部黑色,外緣及末端為黃色。雌鳥的羽色類似雄鳥,但過眼線較細,全身的黃色部分略帶綠色。其他非本土的亞種,在外形上與O. c. diffisus有細微差異。yamamurae亞種、melanisticus亞種、macrourus亞種、其過眼線在後頭較寬。指名亞種、yamamurae亞種、melanisticus亞種、及macrourus亞種初級覆羽全為黑色,因此翼部無明顯的黃色斑塊。macrourus亞種尾羽全為黑色,celebensis亞種中央尾羽基部黃色,與O. c. diffisus的尾羽有所差異。虹膜顏色由於個體差異較大,且會受到光線、觀察角度、及攝影器材之影響而有差異,因此較不適合做為分辨亞種的依據。 |
|
分布: 全世界僅分布於東亞,包括朝鮮半島、中國東半部、海南島、台灣、越南北部、馬來半島、菲律賓、婆羅洲及印尼。台灣主要分布於平地及低海拔山區的樹林,數量相當稀少,而且分布並不普遍,少部分為過境鳥。 |
|
作者: | 丁宗蘇 |
授權方式: | |
資料來源: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