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君子不厄人於險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張鍠焜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君子不厄人於險」是說君子不在危難的時候逼迫他人;據〔韓詩外傳‧卷六〕,這句話是春秋時代晉國的大夫叔向所說的。〔韓詩外傳〕載:有一回,晉國的執政者趙簡子死了,尚未下葬,所屬的中牟官員佛肸就背叛了晉國。等到趙簡子下葬五天後,簡子的兒子趙襄子就率軍討伐背叛者;還未將中牟完全包圍之前,城牆居然倒塌了十丈,趙襄子立刻鳴金收兵。軍吏說:「主上討伐中牟的叛變之罪,而城牆剛好自己垮了,這正是上天要幫助我們,為什麼要退兵呢?」襄子說:「我聽叔向說過:「君子不在情勢有利於己的時候侵犯別人,也不在別人處境危難的時候逼迫他。』等他們把城修好,然後再攻城吧。」中牟人聽說,認為襄子有義行,便自動請降了。這是一個以義為原則,不但不徒恃武力,並且不趁人居於弱勢時,利用機會。因為討伐叛逆本是伸張正義的舉動,要在對方充分準備後,互見高下,才是公平的戰爭。城牆不是趙襄子攻破的,若就此進攻,等於「取巧」,即使攻下中牟,也不會令中牟人心服。襄子秉持正義,不用打而使中牟降服,顯示正義的力量,勝過武力。猶如〔詩經‧大雅‧常武篇〕所說的:君王的謀略恰當,淮夷就來歸順了。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君子不厄人於險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