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成人可塑性心理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Die Psychologie der Bildsamkeit der Erwachsenen, Psychology of Adult Plasticity
作者: 詹棟樑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德國教育家斯普朗格(Eduard Spranger, 1882~1963)主張應該建立「成人可塑性心理學」;他在祝賀其好友波伊勒(Theoder Bäuerle)七十歲生日時,提出〔論成人可塑性心理學〕(Zur Psychologie der Bildsamkeit der Erwachsenen, On Psychology of Adult Plasticity, 1954)論文,主張成人仍有可塑性,還可以學習。因為斯普朗格見到很多成年人不再努力學習,或誤認為沒有可塑性,不能學習,因而提倡建立成人可塑性心理學,來矯正一般人的錯誤觀念。
  成人可塑性心理學的前提,認為成人本質的形成,有廣泛的課題,是由遺傳、環境與自己的決定結合而成的。最重要的是成人尚可改變,這種改變成為成人教育及自我教育的基礎。
  成人可塑性心理學研究的重點為:
  1.注重學習的研究:注重成人學習的探討,因為學習是行為的改變,有了可塑性,成人的本質便是可陶冶的。成人學習是屬於「後期的學習」,有兩種性質:(1)學習的學習,即學習如何去學習;(2)學習過生活,即學習如何過生活。
  2.注重人格培養的探討:從探討所獲得的理論中,去培養「成熟的人格」;宗教信仰對健全人格的培養也有幫助。
  3.注重自我教育可能性的研究:成人自我教育的研究,是源自成人已經有了自主能力的理念;此時自我教育非常重要,因此成人在學習時,最好能自訂學習步驟,按部就班地學習。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成人可塑性心理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