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學生單位成本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tudent Unit Cost
作者: 蓋浙生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學生單位成本或稱單位學生成本,係指教育經費支出平均分攤於每一學生之單位費用而言。由於教育類別、地理環境及時間上的差異,計算學生單位成本要求精確是較為困難的。就經濟觀點而言,學生單位成本不但包括所有為學生支付的直接成本,還應該包括與學生有關之間接成本在內。前者乃指為學生所支付的教職員之薪俸、行政事務費、學校建築設備費、土地購置費以及學生本身因入學所需繳納之學雜書籍費等。這些費用多以貨幣形態支付,故亦稱「貨幣成本」。後者主要係指放棄所得,亦即經濟學上所謂之「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s),如學生因就學而未能參與生產活動所損失之所得,教育所使用之建築物及土地若用於其他目的時可能獲得的租金,公車對學生之優待與減少之所得,以及政府對上列各項所得可能課征之稅收等。此外,間接成本還應包括「精神成本」(spirit cost)及某些非教育機構因教育所衍生之特別支出。如部分學生因上學所感受之精神壓力,政府機構對於學生假期多種活動之補貼等。由於間接成本計量不易,故一般在計算學生單位成本時,僅以直接成本之項目為範疇。
  學生單位成本分析的目的,主要在了解當前學校教育經費支出情況,並對教育支出金額及支出項目加以檢討,作為今後估算教育投資額及逐年調整學雜費之參考,並作為建立長期教育歲出政策之依據。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學生單位成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