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旗 - 教育百科
旗 |
|
- 部首 方
- 部首外筆畫 10畫
- 總筆畫 14畫
- 漢語拼音 qí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旗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qí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旗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qí |
解釋:
[名] 1.裝在竿上,有特別圖案,作為某種標幟或號令的布帛或紙。如:「國旗」、「旌旗」、「令旗」、「搖旗吶喊」。《文選.賈誼.過秦論》:「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而響應。」宋.王安石〈桂枝香.登臨送目〉詞:「歸帆去棹殘陽裡,背西風、酒旗斜矗。」 2.清代軍隊的部署單位。參見「八旗」條。 3.清代蒙古的行政區域。相當於「縣」。參見「盟旗制度」條。 4.姓。如漢代有旗光。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旗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旗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kî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旗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裝在竿上,有特別圖案,作為某種標幟或號令之布帛或紙。如:「國旗」、「旌旗」、「令旗」、「搖旗吶喊」。《說文解字.㫃部》﹕「旗,熊旗五游,以象罰星,士卒以為期。」漢.賈誼〈過秦論〉:「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而響應。」宋.王安石〈桂枝香.登臨送目〉詞:「歸帆去棹殘陽裡,背西風、酒旗斜矗。」 2. 標識,表明。《左傳.閔公二年》:「佩,衷之旗也。」晉.杜預.注:「旗,表也,所以表明其中心。」 3. 清代戶口與軍隊之部署單位。如:「八旗」、「盟旗制度」。滿清時戶口之編制,以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種來區別,分為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三類。清.瞿蛻園《歷代職官簡釋.八旗都統》:「八旗次序,以鑲黃、正黃、正白為上三旗,其餘為下五旗。行軍或行獵,則以鑲黃、正白、鑲白、正藍為左翼,餘為右翼。」 4. 屬於滿族者。如:「旗人」、「旗袍」。 5. 星名。《史記.天官書》:「東北曲十二星曰旗。」 6. 姓。如漢代有旗光。 |
|
注音: | ㄑㄧˊ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旗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