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家庭重塑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Family Reconstruction
作者: 鄭玉英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家庭重塑係薩提爾(Virginia Satir)在一九六四至一九六八年間開創,且經過十餘年實務運作而發展成的心理治療方法;結合家庭系統觀與團體治療的原則,在團體情境中實施,而以角色扮演及家庭雕塑為主要的運作技巧。
  家庭重塑中的案主稱為探索者,他的真實家人並不參與,而由團體成員代替家人進行角色扮演,因而家庭重塑也是廣義的家庭治療中的一支。
  案主在進行家庭重塑之前,需先蒐集家庭歷史之資料;先製作家庭圖、家庭生命史、影響輪等工具。在團體進行時,在治療者引導之下,按家庭史為藍本,由團體成員參與角色扮演,有系統地回顧成長中的家庭經驗。
  家庭重塑的基本假設是:(1)人的行為模式源自家庭中的學習;(2)兒時用不成熟的知覺與認知能力解讀家庭環境及採取因應之道;(3)人在長大之後,回塑家庭,可對舊有認知系統加以重塑,對當年的因應習慣作出新的決定;(4)自我概念的建立與家庭經驗息息相關,認知系統中與家庭經驗有關的內容改變了,也可能導致自我概念的改變。
  家庭重塑適用於成年人,引導成年案主用長大的眼光重看兒時的歷程,發現自己學自其中的行為模式,而可以有意識地對自己的行為規則作出新的選擇。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家庭重塑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