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多帶海鯡鯉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多帶海鯡鯉
英文名: Parupeneus multifasciatus
描述:
體延長而稍側扁,呈長紡錘形。頭稍大;口小;吻長而鈍尖;上頜僅達吻部的中央,後緣為斜向彎曲;上下頜均具單列齒,齒中大,較鈍,排列較疏;鋤骨與腭骨無齒。具頦鬚一對,末端達眼眶後方。前鰓蓋骨後緣平滑;鰓蓋骨具二短棘;鰓膜與峽部分離;鰓耙數5-7 + 18-21。體被弱櫛鱗,易脫落,腹鰭基部具一腋鱗,眼前無鱗;側線鱗數28-30,上側線管呈樹枝狀。背鰭兩個,彼此分離;第二背鰭最後軟條特長;胸鰭軟條數15-17(通常為16);尾鰭叉尾形。體淡灰至棕紅色;吻部至眼後有一短縱帶;第二背鰭基及其鰭後呈黑色,末緣及臀鰭膜上有黃色縱帶斑紋。體側具五條橫帶,第一條在第一背鰭前方體側,第二條在第一背鰭下方體側,第三條較窄在第一與第二背鰭間,第四條在第二背鰭下方體側,第五條在尾柄側方。以前所記載之三帶海緋鯉(Parupeneus trifasciatus)為本種之同種異名。
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 西起印度洋之聖誕島,東到夏威夷、馬貴斯及土木土群島,北起琉球群島,南至羅的豪及拉帕島。台灣各地皆有,但多分布在南部海域。
作者: 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