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踏謠娘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a Yao Niang
作者: 王克芬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唐代歌舞戲。又名《談容娘》。起源於北齊(亦說隋末),盛行於唐代。相傳有一姓蘇的男子,無官職,自稱郎中(古官名)。面醜、愛酗酒。醉後常痛打妻子,妻貌美,善歌舞。挨打受屈後,常向鄰里哭訴。民間據此編製歌舞戲。表演時,一男扮女裝者飾妻子,邊搖頓其身邊歌唱。每段唱詞後皆有眾人唱和:「踏謠娘和來,踏謠娘苦和來!」聲調似憐如嘆。接著,扮丈夫者出場,作毆打狀。動作滑稽,常引觀者笑樂。在後來的流傳中,表演的內容和形式有了較大的變化。妻子角色改由女子扮演,著重歌舞表演。丈夫一角似不出場,改名,《談容娘》。唐人常非目《 談容娘》詩,描寫民間藝人於街頭廣場表演此戲的情景:「舉手整花鈿,翻身舞錦筵,馬圍行處匝,人壓看場圓。歌要齊聲和,情教細語傳。不知心大小,容得多少憐。」此歌舞廣泛流傳在民間、宮廷,甚至在皇帝集宴由高官自舞。《舊唐書.郭山惲傳》載,景龍年間(西元707∼710)中宗宴近臣及修文學士,令各人即興表演節目,工部尚書張錫表演了《談容娘舞》。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踏謠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