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包許,匹娜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Bausch, Pina (1940-)
作者: 陳勝美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她是德國的舞者、編舞家,也是德國舞蹈劇場的靈魂人物。1940年生於德國索林根(Solingen)。1955年進入福克旺學校就讀,師承科特.尤斯(Kurt Jooss)。1959年到美國留學,隨荷西.李蒙(José Limón)等名師習舞。曾與新美國芭蕾舞團(New American Ballet)之保羅.泰勒(Paul Taylor)合作,亦曾擔任紐約大都會歌劇院(Metropolitan Opera House)之舞者。1962年應科特.尤斯之邀,返德加入新成立的福克旺舞團(Folkwang Ballet),1969年接任該團藝術總監。1973年擔任「鄔伯塔舞蹈劇場」(Wuppertal Tanztheater)藝術總監迄今,是一位創作不懈的藝術家。其重要的舞蹈作品很多,例如:《春之祭禮》(The Rite of Spring, 1975)、《藍鬍子》(Bluebeard, 1977)、《穆勒咖啡館》(Café Müller, 1978)、《交際場》(Kontakthof, 1978)、《康乃馨》(Nelken, 1982)、《勝利者》(Viktor, 1986)、《草原》(Wiesenland, 2000)等。她曾於1997年率領鄔伯塔舞蹈劇場在臺北巿國家戲劇院演出《康乃馨》,該團復於2001年在臺北演出《交際場》。
參照: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匹娜.包許──鄔伯塔舞蹈劇場演出節目單》1997、2001。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包許,匹娜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