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春之祭禮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Rite of Spring, the (Le sacre du printemps)
作者: 曾淑玲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尼金斯基(Ninjnsky)編舞、史特拉汶斯基(Stravinsky, 1882-1971)作曲。舞蹈根據音樂結構分為兩部分。一次演出於1913年的5月29日,史特拉汶斯基與羅理奇(Roerich)一起編寫了劇本,由狄亞格烈夫俄國芭蕾舞團(Les Ballets Russes de Serge de Diaghilev)在巴黎的香舍里榭劇院(Théâtre des Champs-Elysées)演出。少女的角色由瑪麗亞.皮爾茲(Maria Piltz)擔任。羅理奇另外還負責了舞台設計。樂團指揮則為蒙特(Monteux)。此劇的故事主要敘述一個俄羅斯異教信徒(Pagan)祭典的場面,部落的人們團團圍坐,守望著一位被選出來獻祭的少女,她不停地舞蹈,直至精疲力盡地死去為止。史氏的音樂第一部分描繪了古老的俄羅斯荒原上,神秘春天的復甦,以及人們對大地的膜拜,第二部分則顯示了獻祭的場景。整個音樂風格簡潔樸實,充滿了原始的生命力。繼尼金斯基之後,馬辛(Massine)亦曾於1930年,再度為俄國芭蕾舞團(Les Ballets Russes)編作了另一個《春之祭禮》;1957年瑪麗.魏格曼(M. Wigman)在柏林市立歌劇院(Municipal Opera Berlin, 1957)的版本;法國編舞家莫里斯,貝嘉(Maurice Béjart)於1959年為比利時二十世芭蕾舞團(Ballet of the 20th, Century)編作的版本;1962年麥克米蘭(MacMillan)為英國皇家芭蕾舞團編作的版本;1974年泰特利(Tetley)在德國慕尼黑編作的版本;以及1975年,德國編舞家匹娜.包許(Pina Bausch)的創作。除了舞蹈劇場的演出外;迪斯尼(Disney)的卡通影片《幻想曲》(Fantasia, 1940)中,也曾運用了史氏的《春之祭禮》為主題。而美國編舞家保羅.泰勒(Paul Taylor)則利用了《春之祭禮》四手鋼琴聯彈的音樂版本。於1980年編出了風格迴異的《春之祭禮》。稍後1981年,奧斯頓(R. Alston)也利用同樣的鋼琴版本,編作了《春之祭禮》。此外,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也於1984年推出她自己的版本,和林懷民為雲門舞集編的《祭禮.台北.1984》同年。其中包許的版本是將舞台撲上一層土壤,舞者們為了充分表達舞作劇烈的動作,屢屢跌倒在地,到後來全身沾滿泥土,狼狽不堪,效果非凡,堪稱是另一齣《春之祭禮》的代表作之一。後來尼金斯基的版本在1987由舞蹈史學家郝德生(Millicent Hodson)的努力下,由美國傑弗瑞芭蕾舞團(Joffrey Ballet)重現。
參照: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黃麒和葉蓉《現代芭蕾》1994、Selma Jeanne Cohen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Dance》1998.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春之祭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