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人的可完美性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erfectibility of Man
作者: 徐宗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的可完美性是十八世紀一些美國基督徒所具的信念。一般美國人的宗教信仰,若以基督教為例,大多深受歐洲基督教各派的影響。十八世紀美國宗教家馬瑟(Cotton Mather)相信人的墮落說;稍後另一位宗教家愛德華斯(Jonathan Edwards)也採取同樣的看法,他不承認人有自由意志而採信神駕御了每一個人的意志。但是一些具有理性思想的美國宗教家,多半會承認人在宇宙當中是有一個較為安全的所在。十八世紀末期,美國唯一神教派(Unitarianism)的信徒反對神對人的恩典是有選擇性的說法,同時,唯一神教信徒反對原罪說,他們相信人性本善,相信人的可完美性。更進一步,他們相信人的完美性不是有限的,而是一種無限的追求。這種思想,部分地反映了法國啟蒙運動時的人道主義者的信仰和精神,及其對美國宗教人士的影響。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人的可完美性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