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集錦小品芭蕾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Ballet à Entrée
作者: 曾淑玲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劇類型。此類型之芭蕾舞劇,其起源可追溯至十六世紀的面具芭蕾(Ballet Mascarade)及「喜劇芭蕾」是一種綜合音樂、舞蹈、啞劇、詩歌朗誦……等,甚至還會有雜技表演的演出型式,早期的面具芭蕾通常只需一個大廳就可演出,由戴著面具的音樂家開場,緊隨著奇裝異服的舞者戴著面具出場(極少數不戴),他們很整齊地循著一個方向踩步,優雅地循序前後移動,直至廳內每個人都入場參與,到最後則是來一段總舞(Grand ballet)。後來的「喜劇芭蕾」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只是加上了較強的戲劇性,使其從「社交性」較強的演出模式,增加「表演性」與「藝術性」。針對著「集錦小品芭蕾」的特色,樸魯尼耶(Henri Prunière)稱它為宮廷芭蕾(Ballet de Cour),演出包含幾個段落雖然圍繞在一個主題,但每個段落之間沒有極緊密的劇情關係,只是各自維持假面舞的基本架構:一個開頭的詩歌朗誦;接著串連的人物出場,引進所有的陸續進場的演員後,最後則以總舞結束。集錦小品芭蕾的劇本內容以田園詩歌或神話故事為主,但約莫在1652年之後,此類舞劇因缺乏戲劇魅力而漸漸失去對觀眾的吸引力,音樂上亦是乏善可陳,一直到盧理(Lully, 1632-1687)的出現,才使其起死回生、脫胎換骨成另一種的演出型式,即是歌劇芭蕾(Opéra Ballet)。〔參見歌劇芭蕾〕
參照:
Walter Sorell《Dance in Its Time》1986、Lincoln Kirstein《Dance, A Short History of Classic Theatrical Dancing》1987, Marie Francoise Christout《Le Ballet Occidental》1993.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集錦小品芭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