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超鈾廢物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ransuranic Waste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又稱為鈾後廢物,含有超鈾元素的放射性廢棄物,在元素週期表中原子序數高於鈾(即大於92)的任一元素通稱為超鈾元素,所有超鈾元素皆由人工製成並且是放射性的,它們的半衰期一般均很長,因此對此類核元素的廢物在處置上須要強化安全穩妥,大部份來自軍事武器製造過程和產物中的鈽(plutonium)238Pu和234Pu是最常見之污染物,有時也會有鋂241或鋂(americium)及鋦(curium)的其他放射性同位素,其主要是放射出α粒子,半衰期長,對體內暴露有相當危害。1970年美國的ODE(Department of Energy)原本規定活性小於10nCi/ g的超鈾廢棄物可作淺掩埋最終處置,而大於10nCi/ g的超鈾廢棄物則需作暫時的儲存,以運送去作深層的掩埋處置,但NCRP(National Council on Radiation Protection)在1982年審查超鈾廢棄物處置標準時認為以10nCi/ g為標準似乎不太合理,應根據不同處置地點的地質化學及生態特性來作決定,隨後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把標準由10nCi/ g改成100nCi/ g,也就是說凡是大於100nCi/ g的超鈾廢棄物需被當成高放射性廢料來作最終處置。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超鈾廢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