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職業倦怠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Burn-out
作者: 林蔚芳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職業倦怠又稱為工作倦怠。最早係佛洛依頓伯格(Freudenberger)於一九七四年提出,用來描述專業助人工作者身心耗竭(exhaustion)的現象。有學者認為職業倦怠產生的原因包括工作負荷太大;過度追求不切實際的目標;或是因應付工作壓力及挫折的結果。也有學者認為職業倦怠是工作動機改變或對工作感到厭倦的結果。由於職業倦怠的研究多屬於實徵的研究,迄今尚無一套完整的理論來界定職業倦怠的涵義。然而綜合各家立論,可以發現職業倦怠具有下列幾個重要性質:
  1.職業倦怠經常發生在助人工作者身上,也有可能發生在各行各業的工作者身上,其結果會危及個人、服務對象及機構的福祉。
  2.職業倦怠是工作情境與個人特質交互作用下的產物,導因於工作壓力,且與個人的感覺、態度、動機及期望密切相關。
  3.職業倦怠產生身心交瘁的現象,其症候與結果是多層面的,包括生理、情緒、認知、行為等方面,產生負向的工作情緒,缺乏工作價值及成就感及對工作無法投入等結果。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職業倦怠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