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司騰柏格記憶掃描程序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ternberg's Memory-Scanning Procedure
作者: 丁振豐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司騰柏格記憶掃描程序」是司騰柏格(R.J. Sternberg)為了研究一個人從短期記憶中提取訊息的速度能夠有多快的問題,於一九六六年所發明的一套實驗程序。這個實驗程序中的認知作業是這樣的:在一系列嘗試中的每一嘗試裡,受試者都看到一組的字,稱為記憶組,以及幾個稍後才呈現的字,稱為探測字。受試者的工作是盡可能快速地決定探測字是否曾出現在記憶組中。司騰柏格的研究發現:在記憶組中的字數與平均反應時間之間的關係是近似一條直線的關係。記憶組刺激集合每增加一個字,約需多花三十八毫秒;也就是說受試者是一個接一個地掃描或比較短期記憶中的字列。
  司騰柏格的研究也發現對探測字是否曾出現在記憶組中的判斷,「是」或「否」的反應之線性函數的斜率相同。這個結果顯示掃描歷程是盡舉式(exhaustive)的掃描程序,而不是自我中斷式(self-terminating)。換言之,受試者是在所有手部被掃描後,才作「是」或「否」的判斷,而不是探測字一出現就停止掃描。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司騰柏格記憶掃描程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