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飾 - 教育百科
ˋ
  • 部首 ㄕˊ
  • 部首外筆畫 5
  • 總筆畫 13
  • 漢語拼音 shì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ㄓㄨㄤㄅㄢˋㄉㄚˇㄅㄢˋㄖㄨˊ:「ㄓㄨㄤㄕˋ」、「ㄓㄨㄟˋㄕˋ」、「ㄒㄧㄡㄕˋ」。
  2. ㄍㄨㄥㄓㄨㄤㄅㄢˋ˙ㄉㄜㄨˋㄆㄧㄣˇㄖㄨˊ:「ㄕㄡˇㄕˋ」、「ㄈㄚˇㄕˋ」、「ㄕˋ」。
  3. ㄓㄜㄧㄢˇㄨㄟˋㄓㄨㄤㄖㄨˊ:「ㄧㄢˇㄕˋ」、「ㄨㄣˋㄍㄨㄛˋㄕˋㄈㄟ」、「ㄈㄣˇㄕˋㄊㄞˋㄆㄧㄥˊ」。
  4. ㄅㄢˋㄧㄢˇㄖㄨˊ:「ㄓㄜˋㄘˋㄨㄢˇㄏㄨㄟˋㄧㄡˊㄊㄚㄕˋㄧㄢˇㄅㄞˊㄇㄚˇㄨㄤˊㄗ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飾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ì
解釋:
  1. 裝扮、打扮。
    【例】修飾、裝飾
  2. 服裝。
    【例】美飾
  3. 用來裝扮的物品。
    【例】首飾、髮飾
  4. 整理、美化。
    【例】掩飾、粉飾太平、文過飾非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ì
解釋:
[動]
1.裝扮、打扮。《說文解字.巾部》「飾」字.清.段玉裁.注:「凡踵事增華皆謂之飾。」如:「修飾」、「裝飾」。
2.遮掩、偽裝。如:「掩飾」、「粉飾太平」、「文過飾非」。《漢書.卷五八.公孫弘傳》:「夫以三公為布被,誠飾詐欲以釣名。」
3.假託。參見「飾詞」2.條。
4.刷洗清潔。通「拭」。《周禮.地官.封人》:「凡祭祀,飾其牛牲。」
5.整治。通「飭」。《穀梁傳.襄公二十五年》:「古者大國過小邑,小邑必飾城而請罪,禮也。」晉.范甯.注:「飾城者,修守備。」
6.扮演。如:「這齣戲由他飾演主角。」
[名]
1.服裝。如:「服飾」。《左傳.昭公元年》:「子晳盛飾入,布幣而出。」
2.用來裝扮的物品。如:「首飾」、「衣飾」、「髮飾」。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sik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