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藍指海星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藍指海星Linckia leavigata,屬於蛇海星科Ophidiasteridae,俗名藍海星。分布於水深0~60公尺左右的珊瑚礁區海域,是臺灣各地礁石海岸亞潮帶,最常見的大型海星,腕長可達15公分左右。一般個體有5隻腕足,偶有四隻腕足的個體,體色呈淺藍色或寶藍色,但偶有呈紫藍色或橙黃色的個體,成體直徑約15~40公分。腕足細長呈指狀,長短不等,外半段常略膨大。反口面骨板很多,為大小不一的圓或橢圓形,排列無規則。身體表面堅硬,尤其受到外來的刺激時,肌肉收縮後,更硬如岩石。本種是熱帶珊瑚礁海域常見而著名的海星,牠們通常出現在礁岩及珊瑚礁區的潮池或亞潮帶水深數公尺的淺水處,潛水時經常可見牠們在沒有掩蔽物的礁石上,將胃外翻消化底質上的藻類及其它有機物。遍佈於印度-西太平洋海域;臺灣各地礁石海岸及珊瑚礁區亞潮帶都可見到牠的蹤跡
知識 1:
鋪石狀(Paving stones like)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藍指海星
中文門名: 棘皮動物門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目名: Valvatida
中文界名: 動物界
台灣分布地點: 台灣各地礁岩區海岸
棲所環境: 珊瑚礁區
學域-大分類: 動物-棘皮動物類
拉丁綱名: Asteroidea
拉丁科名: Ophidiasteridae
世界地理分布: 印度-西太平洋海域
中文目名: 瓣棘海星目
拉丁屬名: Linckia
紀錄類別: 無脊椎動物棘皮知識單元
分布深度: 0~1m 潮間帶及潮池
中文科名: 蛇星科
中文綱名: 海星綱
拉丁門名: Echinodermata
拉丁種小名: laevigat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藍指海星
英文名: Linckia laevigata
描述:
俗稱藍海星,英名Blue sea star, Blue linckia, Azure sea star。身體呈淺藍色至藍灰色,幼體具有灰黑色的斑紋,有5隻像指頭般粗細的腕足,但偶爾也有4隻或6隻腕足及灰色、粉紅色、紫藍色、藍綠色、棕色或黃色的個體,腕長約可達15公分以上,長短不等,外半段常略膨大,個體直徑約10至40公分。身體表面的骨板緻密、堅硬,圓形或橢圓形,大小不一且排列不規則,有圓形的小顆粒凸起,受到刺激時肌肉會收縮,身體會緊繃如石頭。皮鰓二十多個一組,篩板位於體盤邊緣,腹板呈明顯縱列及橫列,步帶溝很小。
分布:
本種廣泛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熱帶珊瑚礁海域,包括南非、印度洋的查戈斯和馬斯克林盆地、坦桑尼亞、馬達加斯加、紅海、馬爾地夫、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臺灣、日本、澳洲、新幾內亞、夏威夷等地區,臺灣地區在東部海岸、蘭嶼、綠島、屏東縣恆春半島、小琉球、澎湖等地,經常可見。
作者: 陳育賢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