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內容本位的課程計畫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ntent-Based Planning
作者: 周淑卿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內容本位的課程計畫以學習內容為綱領依其內在的結構性質與邏輯次序組織課程。所謂「內容」,包含經驗的領域,一組相互關聯的知識、現象或一套技能,用以形成觀念、解決問題或獲得技能。內容本位的課程計畫包括七個程序:
1.選擇內容項目:將某一主題的可能內容列出,從中選擇適合學生學習的項目。2.選擇學習活動:依學生程度設計每一項目適用之活動。3.分析概念:抽繹某一主題重要的概念或原則。4.根據學習目標決定材料。5.詳列內容項目、概念、材料、活動之間的關係。6.依照概念的結構性質,安排學習順序。7.計畫可資利用之資源。內容本位的課程計畫的起點是知識或技能內容的結構體,目的在使學生獲得該內容所包含的重要觀念,解答相關問題;注重的是內容的邏輯性,其餘為達成課程目標所慮及之學生興趣、需求,僅是配合措施。此種方式適於各類學習領域,能依學生程度,彈性選擇不同主題,但是由於強調內容的邏輯結構,易使學習過程流於內容灌輸,忽略個人能力與興趣。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內容本位的課程計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