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能的貧乏 - 教育百科
本 | |
能 | |
的 | |
貧 | |
乏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Instinktarm, Lacking in Instinct |
作者: | 詹棟樑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的本能的貧乏,德國人類學家羅倫茲(Konrad Lorenz)稱這種觀點為「天生的基模」(angeborene Schemata, innate Schema),即生下來就是如此的。人如與動物比較,在本能方面,動物是本能專家,尤其是昆蟲、鳥類和哺乳動物為然。 他從動物的行為與人的行為作比較,發現人的本能不如動物的本能,因為他養了一隻叫「秋克」(Tschok)的穴鳥和一隻叫「馬丁娜」(Martina)的野鵝,從它們的行為作比較,從貓的行為作比較,從愛斯基摩(Eskimo)人的狗的行為作比較,所獲得的結果發現,人的本能不如動物。為此,他主張人應以學習為優先。 就一般情形而言,動物是具有行為安全性,這種行為安全性,是人所無法達到的;人的行為有冒險性與危險性,但冒險性與危險性是動物所無法認識的。本能對動物而言,它的意義是賦予動物有完整的獨立性;但對人而言,只是部分的自由而已:那就是選擇的自由與決定的自由之兩種自由。人為了獲得更多的自由,則必須多學習,在文化生活方面,才能多獲得學習方面的幫助,因為學習或教育所獲得的能力有助於人對事物的選擇與決定。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本能的貧乏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