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犧牲(祭獻)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acrifice
作者: 王儷靜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犧牲或祭獻一詞源自拉丁文sacrificium(名詞)和sacrificare(動詞),都指向神靈奉獻祭品的宗教活動。因此,犧牲的第一個涵義和宗教有關,中文多用祭獻;第二個涵義和宗教無關,而是指人類某些「放棄」所有或應有的行為,謂之犧牲;中文的犧牲在古代也是祭祀中奉獻動物如牛羊之類。
  祭獻是人類為了向神表示敬意,乞求恩眷和赦罪、驅魔避邪、或占卜吉凶而將祭品獻給神的宗教儀式。這些儀式起源於原始人類的一種信念相信世界上除了周圍環境有形的物體外,還有一種無形的,不可測的力量,透過有形的物體發揮作用,影響人們的生活。認為這種超自然力來自神靈,於是對人類有利的力量,就用宗教儀式以表達感恩和崇敬;對人類有害的,則企圖改變神靈的態度,使之喜悅,而赦人的罪惡或減輕罪罰。
  祭獻有定期和特別兩種,定期祭有日祭、月祭、季節祭、或因人而定的祭獻;特別祭指發生危難、災荒、戰爭、或感染重病,或表示感謝等所舉行的祭獻。祭品可能是人或動物,也可能是五穀、酒、米之類,甚至神本身也可能成為祭品,許多神話或原始部落中可見。祭獻儀式的規則和典禮自古代起,有些即詳細記載於「宗教法」中,宗教法是規範人的行為以符合神的要求的規章。
  犧牲另一種涵義,是指人類為了某種較高層次的需求、理想、信念、或有利的目的,捨棄某些具有一定價值的東西,如財產、幸福、權利、名聲,甚至生命。這種犧牲多屬個人或少數人,目的在企求更重要或更有價值的,如多數人的福利。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犧牲(祭獻)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