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濈 - 教育百科
ˊ
  • 部首 ㄕㄨㄟˇ
  • 部首外筆畫 13
  • 總筆畫 16
  • 漢語拼音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形]
濈濈:聚集的樣子。《詩經.小雅.無羊》:「爾羊來思,其角濈濈。」漢.毛亨.傳:「聚其角而息,濈濈然。」元.盧摯〈寄博士蕭徵君微斗〉詩:「濈濈桃李豔,鬱鬱松柏寒。」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濈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聚集狀。《說文解字.水部》:「濈,和也。」《詩經.小雅.無羊》:「爾羊來思,其角濈濈。」漢.毛亨.傳:「聚其角而息,濈濈然。」元.盧摯〈寄博士蕭徵君微斗〉詩:「濈濈桃李豔,鬱鬱松柏寒。」

2. 水流、汗出貌。《正字通.水部》:「濈,水行。」漢.張機《金匱要略方論.卷上.婦人雜病.陽明病》:「陽明病下血讝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者愈。」漢.張衡〈南都賦〉:「流湍投濈,砏汃輣軋。」

注音: ㄐㄧ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濈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