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髡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kūn
解釋:
  1. 剃髮。多用於刑罰。此刑罰始於秦代,隋唐後漸廢。
    【例】髡髮、髡首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kūn
解釋:
[動]
1.剃髮。多用於刑罰。《說文解字.髟部》:「髡,𩮜髮也。」《三國演義》第六三回:「因直言觸忤劉璋,被璋髡鉗為徒隸,因此短髮。」
2.剪去樹木的枝葉,使之光禿。《齊民要術.卷五.種槐柳楸梓梧柞》:「十年之後,髡一樹,得一載,歲髡二百樹,五年一周。」
[名]
古代剃去男子頭髮的刑罰。始於秦代,隋唐後漸廢。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khu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用刀子刮去表皮上的東西或刮去薄薄的表皮。
同義詞: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剃髮。《說文解字.髟部》:「髡,𩮜髮也。」《楚辭.屈原.九章.涉江》:「接輿髡首兮,桑扈臝行。」《後漢書.卷八五.東夷列傳.三韓》:「其人短小,髡頭,衣韋衣,有上無下。」

2. 古代剃去頭髮之刑罰。始於秦代,隋唐後漸廢。《集韻.入聲.沒韻》:「髡,去髮刑。」《周禮.秋官.掌戮》:「刖者使守囿,髡者使守積。」《隋書.卷二五.刑法志》:「流刑,謂論犯可死,原情可降,鞭笞各一百,髡之,投于邊裔,以為兵卒。」《三國演義》第六三回:「因直言觸忤劉璋,被璋髡鉗為徒隸,因此短髮。」

3. 剪去樹木枝葉,使之光禿。《齊民要術.卷五.種槐柳楸梓梧柞》:「十年之後,髡一樹,得一載,歲髡二百樹,五年一周。」

注音: ㄎㄨㄣ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髡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