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橙螢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Diaphanes citrinus Olivier, 1911 橙螢 Diaphanes citrinus Olivier, 1911 橙螢。中大型的螢火蟲,因背面呈黃橙色而得名。雄蟲體長約13~16mm,複眼很大,佔了頭部的大部分體積,從腹面看則兩個卵圓形的複眼幾乎相接;前胸背板前方,也就是眼睛的上方,具有一片大形的透明隆起區;腹部腹面末端有兩排發光器。雌蟲是幼態型(neotenic, paedomorphic),體型較雄蟲大(一般在2cm以上),無後翅,不能飛行;腹部膨大,末端有兩排較不完整的發光器,能發出光點或整排光。 橙螢是典型的秋季螢火蟲,成蟲一般出現於9-11月,最早可在7月時發現。日落前後雄蟲便開始四出飛行尋找在地面發光的雌蟲,雄蟲經常在七、八米的高度飛行,發出明亮的綠色持續光,但是飛行的時間僅約30~40分鐘,之後便落地停止發光。幼蟲是地棲性的,主要在地面活動,會取食蚯蚓、蝸牛等無脊椎動物。 除了臺灣外,橙螢也分佈在華南地區。臺灣全島的低海拔到中低海拔(1500公尺以下)地區都有分佈,其模式標本產地是臺灣的日月潭。
知識 1:
皆陸生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橙螢
中文門名: 節肢動物門
中文科名: 螢科
拉丁種小名: citrinus
中文綱名: 昆蟲綱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科名: Lampyridae
拉丁門名: Arthropoda
中文總科名: 菊虎總科
學域-大分類: 動物-昆蟲類
拉丁屬名: Diaphanes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世界地理分布: 中華民國
中文目名: 鞘翅目
拉丁目名: Coleoptera
拉丁綱名: Insecta
拉丁總科名: Cantharoide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橙螢
英文名: Diaphanes citrinus
描述:
中大型的螢火蟲,因背面呈黃橙色而得名。雄蟲體長約13~16mm,複眼很大,佔了頭部的大部分體積,從腹面看則兩個卵圓形的複眼幾乎相接;前胸背板前方,也就是眼睛的上方,具有一片大形的透明隆起區;腹部腹面末端有兩排發光器。雌蟲是幼態型(neotenic, paedomorphic),體型較雄蟲大(一般在2cm以上),無後翅,不能飛行;腹部膨大,末端有兩排較不完整的發光器,能發出光點或整排光。
分布:
除了臺灣外,橙螢也分佈在華南地區。
作者: 鄭明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