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後檢定,事後比較 - 教育百科
事 | |
後 | |
檢 | |
定 | |
, | |
事 | |
後 | |
比 | |
較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A Posteriori Test, Unplanned Comparisons |
作者: | 吳裕益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如果我們在實際實驗或蒐集資料之前,並未特別選擇k個實驗處理組之中的一對或幾對平均數來加以比較,而是在變異數分析的整體性F值(overall F)達到顯著水準之後,才決定要找出到底C2k,或[k(k-1)]/2對平均數可能組合之中「那一對平均數之間有顯著差異存在」,就叫做「事後檢定」。這是屬於一種「試探性資料分析」(exploratory data analysis)。在這一種情形下,如果變異數分析之結果,F值未達到顯著水準,則分析工作便告停止,並謂各組平均數之間沒有差異存在。相反的,如果計算的F值達到顯著水準就須拒絕虛無假設H0:μ1=μ2=μ3=……=μk。所謂拒絕H0,只表示至少有一對平均數之間有顯著差異,並不知道到底那一對平均數之間有差異存在。因此,通常在得到一個達到顯著水準的F值之後,還須進行事後考驗,把那幾對有顯著差異存在的平均數一一辨認出來。 事後檢定較常用的方法有杜凱(Tukey)的HSD(Honest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法及薛費法(Scheffé Method)。事後比較特別嚴格,等於把α定得很小,以保證所做的好幾個事後比較犯第一類型錯誤的總概率不致超過原來進行ANOVA時所定的α值。 進行事後比較時,可以有正交比較(orthogonal comparisons)和非正交比較(nonorthogonal comparisons),(參見「多重比較」)。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事後檢定,事後比較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