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教育氣氛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ädagogische Atmosphäre, Educational Atmosphere
作者: 詹棟樑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提出教育過程應重視「教育氣氛」的學者,是德國教育家布爾諾(Otto Friedrich Bollnow)。他認為教育氣氛是情緒與感情的綜合,發生在教育關係與教育場所之中。
  教育氣氛發生於教育生活之中,也就是在教育關係中,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一種氣氛表現。德國文化學派的教育家比較講求教育關係(師生關係),及教育與生活的關係(教育在生活中進行)。因此特別重視教育氣氛的營造,認為要達到良好的教學,必須有和諧的教育氣氛。同時要培養良好的師生關係,也要有和諧的教育氣氛。
  最近在教育學中講求班級經營,因此也談到教育氣氛的營造;教育氣氛的概念,逐漸受重視。教育氣氛存在於教師與學生之間,有如下的教育功能:
  1.學生對教師信賴的氣氛、潛藏的氣氛,有助於疏解師生之間的緊張關係,產生學生對教師的期待。
  2.在一個小團體的場合,由於時間與空間的因素,可以產生有價值的教育氣氛,如互通的聲音、道德、風格等,有助於建立人際關係。
  3.在一個大團體的場合,如國家、社會、各種社會團體等,可以培養生活風格、客觀精神、時代精神、團體精神等,形成溫暖、和諧、舒適的感覺。
  從以上論點,可以建立最簡明的概念:一個學生團體可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情形。如果一個團體都是好學者,可以影響到個人,而使個人亦成為好學者,此亦稱為「教育氣氛」。教育也就是在培養良好的教育氣氛,使學生們都浸淫在教育氣氛裡。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教育氣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