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克卜勒定律 - 教育百科
ˋ
ˇ
ˋ
ˋ
ˋ
  • 漢語拼音 kè bǔ lè dìng lǜ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kè bǔ lè dìng lǜ
解釋:
克卜勒所發現的行星運動定律:第一定律,行星沿著以太陽為焦點的橢圓軌道運行。第二定律,行星繞日運行時,與太陽的連線在同時間內掃過相同的面積。第三定律,行星繞日運動週期的平方與其半長軸的三次方成正比。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克卜勒定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Kepler's laws
作者: 陳正興
日期: 2002年12月
出處: 力學名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一般稱之為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Kepler's laws of planetary motion),為描述太陽系各行星運動的三個定律,是天文學和經典物理學的研究內容。德國天文學家克卜勒經由分析16世紀丹麥天文學家第谷布拉黑(Tycho Brache)的觀測資料,使他能夠在1609年發表頭兩個定律,1618年發表第三定律。克卜勒第一定律可描述為:所有行星都在橢圓軌道上繞太陽旋轉,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克卜勒第二定律可描述為:聯結任意行星到太陽的向量在等時間內掃過等面積。此定律又稱面積定律(law of areas)。克卜勒第三定律可描述為:行星繞恆星公轉之週期的平方與行星到恆星之平均距離的立方成正比。
  克卜勒本人並沒有給這些定律編號,也沒有在他的另外一些發現中特別突顯它們。這些定律(特別是第二定律)對牛頓於1684-1685年間建立地球與月球和太陽與行星之間的著名萬有引力定律起了關鍵性的作用。牛頓認為萬有力對宇宙萬物皆適用。他並且指出,在中心引力的作用下,物體也可以循不封閉的圓錐曲線軌道運動,例如拋物線與雙曲線軌道。從克卜勒第二定律還可以得出,任何行星繞通過太陽並垂直於軌道面之軸線公轉的角動量具不變的。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克卜勒定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Kepler's law, Kepler's planetary laws
日期: 2003年10月
出處: 測繪學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克卜勒氏於1609及1619年提出描述行星運動的三個基本定律:(一)所有行星以橢圓形軌道運行,而太陽位於此橢圓兩個焦點之一。(二)太陽和行星所連成之線,在相等的時間內所掃過的面積相等,即所謂之等面積定律。(三)行星公轉周期平方與其橢圓軌道長半徑立方之比值為一常數。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克卜勒定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