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注意力失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作者: 王振德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注意力失常」為一種兒童行為異常的症狀,其主要特徵是不專心、衝動及過度好動。這種症狀一般發生於兒童期(七歲以前),在家庭或學校常造成管教、行為及學習困難等問題。世界衛生組織編訂的〔國際疾病分類第九版〕(ICD-9),將注意力失常統稱為「兒童期過動症候群」。美國精神醫學會一九八○年出版之〔心理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三版〕(DSM-Ⅲ),則稱為「注意力失常過動症」。一九九三年〔心理疾病診斷手冊第四版〕,則將注意力失常過動症分為三種類型:(1)注意力失常型;(2)過動及衝動型;(3)綜合型。注意力失常型的兒童常表現下列的症狀:(1)經常無法注意細節,在學校功課或活動上常因粗心而犯錯;(2)經常無法維持較長的注意力在功課、遊戲或做一件事上;(3)經常表現不注意聽別人告訴他的話;(4)經常無法組織安排一件事情或活動;(5)對於需要花費心力的活動,常表現逃避或強烈的不喜歡;(6)經常忘掉或遺失一些重要的東西,如作業、鉛筆、文具;(7)經常容易受外界的干擾而分心。
  導致注意力失常的原因包括腦傷或其他腦神經生理的因素、遺傳、環境毒素(如人工添加物、鉛中毒)及家庭文化等。治療的方法主要有:藥物治療、認知行為治療、親職訓練、社會行為訓練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注意力失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