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濡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浸溼、沾溼。
    【例】濡筆
  2. 習染、感染。
    【例】耳濡目染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動]
1.浸溼、沾溼。《詩經.邶風.匏有苦葉》:「濟盈不濡軌,雉鳴求其牡。」宋.蘇軾〈飲酒〉詩四首之四:「雷觴淡於水,經年不濡脣。」
2.習染、感染。如:「耳濡目染」。
3.停留、停滯。參見「濡滯」條。
[形]
1.潮溼。《禮記.曲禮上》:「濡肉齒決,乾肉不齒決。」唐.孔穎達.正義:「濡,濕也。濕軟不可用手擘,故用齒斷決而食之。」
2.含忍。參見「濡忍」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水名。《說文解字.水部》:「濡,水。出涿郡故安,東入漆涑。」

2. 浸溼。《集韻.去聲.遇韻》:「濡,沾溼也。」《詩經.邶風.匏有苦葉》:「濟盈不濡軌,雉鳴求其牡。」宋.蘇軾〈飲酒四首〉詩之四:「雷觴淡於水,經年不濡脣。」

3. 潮溼。《禮記.曲禮上》:「濡肉齒決,乾肉不齒決。」唐.孔穎達.正義:「濡,濕也。濕軟不可用手擘,故用齒斷決而食之。」

4. 習染、感染。如:「耳濡目染」。宋.蘇籀〈遺言〉:「公言近世學問,濡染陳俗卻人,雖善士亦或不免。」

5. 停留、停滯。《孟子.公孫丑下》:「三宿而後出晝,是何濡滯也?」晉.陸機〈門有車馬客行〉:「念君久不歸,濡跡涉江湘。」

注音: ㄖㄨ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濡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