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混補法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周愚文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混補法為南宋太學入學方式之一。據宋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載:「太學補弟子員,故例,每三歲科舉,候朝廷差官鎖院,凡四方舉人皆得就試,取合格者補入之,謂之『混補』。」此舉應係宋室南渡後收攬人心之法,亦予落第士子多一條出路。孝宗淳熙後,朝議以就試者多,欲為之限制,乃立「待補法」(參見「待補法」),以代混補法。光宗紹熙三年(1192),禮部侍郎倪思曾奏請復混補法,惟其議末行。其後,待補法弊端叢生,至寧宗慶元中遂罷之。嘉泰二年(1202),復行混補法,就試者至三萬七千餘人,分六場十八日考試。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混補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