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顙 - 教育百科
ˇ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ǎng
解釋:
  1. 額頭、前額。
    【例】稽顙
  2. 泛指頭。
    【例】巨顙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顙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ǎng
解釋:
[名]
1.額頭、前額。《孟子.滕文公上》:「其顙有泚,睨而不視。」《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東門有人,其顙類堯。」
2.泛指頭。唐.杜甫〈義鶻〉詩:「修鱗脫遠枝,巨顙拆老拳。」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滇遊日記十三》:「自顙及趾,靡有所遺。」
3.喉嚨、嗓子。元.龐德祥《殺狗勸夫》第四折:「動不動搯人的顙子。」
[動]
叩頭。《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喪人不佞,失守魯國之社稷,執事以羞,再拜顙。」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顙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額頭、前額。如:「稽顙」。《說文解字.頁部》:「顙,額也。」《玉篇.頁部》:「顙,額也。」《國語.吳語》:「句踐用帥二三之老,親委重罪,頓顙於邊。」《孟子.滕文公上》:「其顙有泚,睨而不視。」《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東門有人,其顙類堯。」唐.李頎〈送陳章甫〉詩:「陳侯立身何坦蕩,虯鬚虎眉仍大顙。」

2. 泛指頭。唐.杜甫〈義鶻〉詩:「修鱗脫遠枝,巨顙拆老拳。」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滇遊日記一三》:「自顙及趾,靡有所遺。」《三遂平妖傳》第三三回:「卜吉向前揪住知州,張鸞向知州一刀,連肩卸臂,斷顙分屍,把知州殺了。」

3. 叩頭。《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喪人不佞,失守魯國之社稷,執事以羞,再拜顙。」

4. 喉嚨、嗓子。元.無名氏《殺狗勸夫》第四折:「動不動搯人的顙子。」《金瓶梅》第四六回:「先是伯爵與希大二人整吃了一日,頂顙吃不下去。」《醒世姻緣》第三四回:「你沒要緊費這們大事做甚麼?留著添上好使。俺吃你兩鍾酒,堵著顙子還開的口哩!」

注音: ㄙㄤ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顙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