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百步蛇 - 教育百科
ˇ
ˋ
ˊ
  • 漢語拼音 bǎi bù shé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ǎi bù shé
解釋:
  1. 動物名。爬蟲綱有鱗目蛇亞目響尾蛇科。頭呈三角形,似犁頭狀,嘴尖。頭部黑褐色,背部灰白,體側有三角形黑紋。有劇毒,相傳被咬後走五步或百步即死,故稱為「百步蛇」。 △白花蛇、五步蛇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百步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ǎi bù shé
解釋:
白花蛇的別名。參見「白花蛇」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百步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中型蛇類,最大體長約150公分。體型粗胖,頭呈三角形,吻端上翹,身體兩側有許多三角形的黑色斑紋,易於辨認。
知識 1: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百步蛇
中文門名: 脊索動物門
紀錄類別: 脊椎動物爬蟲知識單元
中文科名: 腹蛇科
拉丁亞門名: Vertabrata
拉丁種小名: acutus
拉丁屬名: Deinagkistrodon
中文綱名: 爬蟲綱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科名: Viperidae
拉丁門名: Chordata
學域-大分類: 動物-爬蟲類
拉丁亞目名: Serpentes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中文亞目名: 蛇亞目
中文目名: 有鱗目
拉丁目名: Squamata
拉丁綱名: Reptili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百步蛇
英文名: Deinagkistrodon acutus
描述:
百步蛇是一種中型的蛇類,最大全長可達150公分,其體型粗胖,以吻端上翹,頭部明顯呈三角形著稱。身體主要為黃褐色的百步蛇,體側有許多三角形的黑色斑紋,很容易辨認。百步蛇是以卵生方式生殖的蛇類,大多在3至11月間交配,於6-8月間產卵,每窩約可產卵11到35枚,孵化期3週至1個月,雌蛇有護卵行為,初生仔蛇全長約21公分。
分布:
百步蛇分布於臺灣本島2000公尺以下中低海拔地區,因為被過度捕捉而導致數量急驟減少,目前已不易見到。此外,在中國西南和中南部也有分布。
作者: 王緒昂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Deinagkistrodon acutus (Günther, 1888)
形態:
中、大型毐蛇,身形粗,頭大且呈極明顯的三角形,吻端向上翹起,兩側之眼與鼻孔間各有一頰窩,頭背部與尾末端為深褐色或紫褐色,體色為淺褐色或紅褐色,體兩側自頸部至尾部有連續且明顯的紫褐色三角形斑紋,背鱗列數為21列。
分布:
台灣、中國大陸東南部、越南。
生態習性:
棲息於海拔1,800公尺以下少受干擾之闊葉林、竹林與溪谷等環境。日、夜均會活動,日間偶而可見其盤蜷於岩壁或岩石上曬太陽。以兩棲類、爬蟲類、小型囓齒類及鳥類為食。卵生,於6~7月間產卵,7~9月間孵化,每窩之卵數為20餘枚。受到低海拔闊葉林遭砍伐破壞與山坡地開墾之影響,族群數量並不多,目前以桃園、新竹、宜蘭、高雄、屏東,及東部之花蓮與台東較常發現。
目:
有鱗目(Class Squmata)
亞目:
蛇亞目 (Suborder Serpentes)
科:
蝮蛇科 (Family Viperida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百步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pah-pōo-tsuâ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爬蟲類動物。頭部成三角形,嘴間向上翹,頭頂成暗綠色,頭側黃色,背部由頸至尾有黃褐色黑邊之菱形斑,黑邊在體兩側形成褐色三角斑,左右對稱而成沙漏狀。是臺灣體型最大毒蛇。臺灣最危險之蛇類之一,致死率占第一位。其毒液屬於出血毒,可使人在二小時內死亡。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百步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臺灣台語 百步蛇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