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涵化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hán huà |
解釋:
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文化持續地直接接觸,形成一個文化接受另一個文化及互相影響的歷程和結果。涵化可能是單向的,也可能是交互影響。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涵化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Acculturation |
作者: | 張鍠焜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涵化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文化持續地直接接觸,形成一個文化接受其他文化的歷程和結果。文化涵化可能是單向的,也可能是交互影響。在文化涵化中,受影響之一方的反應有樂意而自然地接受,也有迫不得已地接受,主動調適地吸收或排斥抗拒。除了抗拒的以外,涵化是互相接觸的文化間近似的部分日益增加。 涵化一詞最早由美國的鮑威爾(P.W. Powell)於一八八○年提出,其研究的重點是西方文明對美洲印地安土著文化的影響作用。本世紀初對於涵化現象的研究,以英美兩國較為發達。初期的文化涵化研究著眼於西方文明與土著文化相接觸的過程與結果;後來都市文明對鄉村生活型態的影響,工業文化取代傳統社會文化的歷程,都成為涵化研究的對象。 涵化研究的目的是了解異文化間接觸與影響的狀況。研究時,對發生涵化的各個文化,首先辨析各自的形象與特質,次則歸納影響與變遷的內容,再分析文化間的接觸狀況、相互對待關係、交流方式與管道,進而探討文化流動或影響的過程,並加以解釋。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涵化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