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狄勞可蘇斯基,露次亞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Dlugoszewski, Lucia
作者: 李小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美國作曲家,生於密西根州底特律市(Detroit),畢業於Wagne州立大學獲自然科學學士。1949年移居紐約,跟隨蘇旦(G. Sultan)學鋼琴,沙錫(F. Salzer)學音樂分析,瓦瑞斯(E. Varèse, 1883-1965)學作曲,她的音樂觀念曾受巴爾托克(B. BartÓk, 1881-1945)和魏本(A. Webern, 1883-1945)影響。因為她的自然科學背景,使她對科學、諾斯洛普(F. S. C. Northron)的哲學和東方的詩與美學都感興趣。從1954年起,她開始實驗各種自製的打擊樂器和前衛音樂,與舞蹈家郝金斯(Erick Hawkins, 1909-1994)合作,並擔任「郝金斯舞團」的音樂指導。與舞蹈有關的作品:《為舞蹈,現時,現地和觀看者而作》(For dance, Here and Now with Watches 1954-1972),編舞郝金斯(1957)。《八處清澈之地》(8 Clear Places 1960),編舞郝金斯(1961)。《早之飄浮》(Early Floating 1961),編舞郝金斯(1962)。《懸臂》(Cantilever Ⅱ 1964),編舞郝金斯(1964)。《黑湖》(Black Lake 1969),編舞郝金斯(1969)。《屬於愛》(Of Love 1971),編舞郝金斯(1971)。《內心天堂之天使》(Angels of the Inmost Heaven 1971)編舞郝金斯(1971)。《黎明之目眩》(Dawn Dazzled Dawn 1972),編舞郝金斯(1972)。《默想奧菲爾》(Meditation on Orpheus 1975),編舞郝金斯(1975)。《呼啦》(Hurrah! 1975),編舞郝金斯(1975)。《死亡的是獵人》(Death is the Hunter 1975),編舞郝金斯(1975)。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狄勞可蘇斯基,露次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