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泰勒理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yler Rationale
作者: 白亦方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泰勒理論為美國課程學界引用最多、影響最廣的一套課程發展理論,源自泰勒(R.W. Tyler)於一九四九年芝加哥大學教授「教育三百六十」這門課時所編寫的課程綱要,名為〔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在這本綱要中,泰勒提出課程發展過程中必須注意的四個問題:
  1.學校應該尋求那些教育目的?
  2.那些教育經驗的提供可以幫助達成上述目的?
  3.我們如何有效的組織那些教育經驗?
  4.我們怎麼樣確定這些目的已經達成?
  一種可行方式是把以上四大問題加以重新組合,成為我們較為熟悉的四部曲─目標的陳述、經驗的選擇、經驗的組織、評鑑。換句話說,如何決定教學目標、選擇教育經驗並加以有效組織,然後再建立評鑑標準以確認教育與教學目標是否達成,這一系列的思考問題構成了泰勒理論的核心要素。
  批評者以為,泰勒理論之所以廣受歡迎,其中一個原因就在於它的高度理性化,為課程的設計與發展提供了一個非常合理的架構。然而,我們必須留意,泰勒理論並非唯一而普遍的模式;再者,對於泰勒理論之教育目的、目標及評鑑效標的有限性,吾人也應該加以質疑,不能視為理所當然。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泰勒理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