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瘤野螟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瘤野螟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 1854) 瘤野螟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 1854) 亦稱水稻縱捲葉蟲。成蟲觸角絲狀,體翅為淺土黃色,腹部有白色環紋。前翅前緣褐色,外緣有褐色粗帶,緣毛白色;中央有褐色細橫紋3條,中間的橫紋較短。雄蟲於前翅前緣中央有深褐色且突出的部分。後翅外緣亦有褐色粗帶,中央有一褐色橫紋,近翅基有一褐色斑點。 本種幼蟲取食水稻 (Oryza sativa)、玉米 (Zea mays) 與甘蔗 (Saccharum sinensis) 等作物及多種禾本科 (Poaceae) 野草。成蟲將卵產於寄主植物葉片上,幼蟲孵化後開始啃食葉肉,自二齡蟲開始會吐絲將葉片縱捲成蟲巢,並在其中繼續啃食葉肉,僅留下葉下表皮,老熟幼蟲化蛹於蟲巢或葉鞘中。成蟲夜行性,日間棲息於草叢中,具明顯趨光性。本種與褐飛蝨 (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飛蝨 (Sogatella furcofera) 均為長距離遷移性害蟲,能利用高空氣流進行遷移。在台灣一年可繁衍7-9世代,成蟲全年可見,尤以10月數量最多。 本種在台灣的桃園、台中、南投、雲林、嘉義、高雄、宜蘭、台東等地皆有採到的記錄。除台灣外,中國黑龍江以南、日本以西、澳洲以北、巴基斯坦以東及北非地區都有分布。
知識 1:
皆陸生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瘤野螟
中文門名: 節肢動物門
中文綱名: 昆蟲綱
中文科名: 草螟科
中文亞科名: 野螟亞科
拉丁種小名: medinalis
拉丁亞科名: Pyraustinae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科名: Crambidae
拉丁門名: Arthropoda
學域-大分類: 動物-昆蟲類
拉丁屬名: Cnaphalocrocis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世界地理分布: 臺灣
中文目名: 鱗翅目
拉丁目名: Lepidoptera
拉丁綱名: Insecta
拉丁總科名: Pyraloide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瘤野螟
英文名: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描述:
瘤野螟/稻縱捲葉野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是草螟科(Crambidae)斑野螟亞科(Spilomelinae)的成員。本種的前翅為黃色底,前緣為黑褐色,外緣有一塊黑褐色帶,後中線黑色,略微彎曲,中室中央有一黑點,前中線為黑色,靠後緣端向外斜;後翅亦為黃色底,外緣有一塊黑褐色帶,後中線黑色,略微彎曲中室有一小黑點。

A Brief Introduction:

As a famous rice pest,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represents a member of five Cnaphalocrocis species in Taiwan and could be identified from the other four species by wing pattern.

)(Crambidae)(Spilomelinae)成員前翅黃色前緣褐色外緣一塊褐色中線黑色略微彎曲中央黑點中線黑色後緣向外黃色外緣一塊褐色中線黑色略微彎曲黑點

A Brief Introduction:

As a famous rice pest,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represents a member of five Cnaphalocrocis species in Taiwan and could be identified from the other four species by wing pattern.

分布:
瘤野螟/稻縱捲葉野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span>)廣泛分布於中國、朝鮮半島、日本、台灣、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緬甸、印度、澳洲與巴布亞新幾內亞。且本種所屬之縱捲葉野螟屬(Cnaphalocrocis</span>)全世界約產35種,主要分布於古北區與東洋區,其中11種分布於東南亞,台灣截至目前為止則紀錄五種。</span></p>
作者: 施禮正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