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接受的合理性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Rationality of Acceptance
作者: 古智雄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勞丹(L. Laudan)將合理性分為接受的合理性與探究的合理性,接受的合理性方面,歸納主義者認為是「選擇確認程度最高的理論」;或者「選擇最具效用性的理論」;否證主義者(Falsificationist)則認為「選擇那可否設性程度最大的理論」,而歷史學派中,例如孔恩(T.S. Kuhn)則堅持,不可能作出任何合理性的選擇,勞丹則認為「選擇那具有最大的問題解決適當性的理論(或研究傳統)」,依此觀點,接受或是拒絕任何理論的依據,基本上就建立在問題解決的「進步」觀念上。假如一個研究傳統比其競爭對手能解決更多的重要問題,那麼接受該傳統的行為之所以是合理性的,正是因為科學的目標是「進步」,換言之,擇此而去彼的行為之所以是一個進步的(也是理性的)選擇,正是因為那個被選取的研究傳統就其對手而言是個更佳的問題解決者。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接受的合理性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