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皮古稅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igouvian Tax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在社會成本高於私人成本的行為上(如外部性),完全由私人觀點所做的生產或消費選擇,數量一定高於資源效率配置的水準,在此情況下,便可藉由皮古稅的課徵,使資源達到有效率的配置水準。以一生產時會產生負外部效果(污染)的廠商為例,下圖PMG為私人邊際成本,MB為私人邊際利益(假設等於社會邊際利益),而MD為外部效果,其大小隨產量的增加而比例上升,SMC為MC與MD之和。
  在廠商追求利潤極大的目標下,產量為Qp(PMC=MB),大於社會淨福利最大的產出水準Q*(SMC=MB),這時欲使廠商降低生產量,政府可以對生產者課徵如圖ab所示的從量稅,使生產者的私人邊際成本提高至PMC+ab,如此私人廠商極大化利潤下的產出水準便會由Qp降至Q*,而ab所示的租稅,便是皮古稅。
  課徵皮古稅必須先知道社會的最適生產量(Q*),但是如果已知道Q*,則只要告知廠商生產至該水準即可,無課徵租稅的必要。此外估計污染量、外部效果等工作,也都不容易進行。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皮古稅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