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煙盒舞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Yen Hê Wu
作者: 劉金吾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彝族民間舞蹈。流傳於雲南南部個舊、石屏、建水、蒙自、開遠、通海、元江等縣。舞者雙手各拿一竹製或樹皮製的煙盒彈跳起舞,故名。此舞早期是徒手或拍掌跳,後來過年節時,殺牛歡宴,用大塊牛皮繃成大鼓,小塊牛皮做成煙盒,人們發現手指彈煙盒發出的呱呱之聲,既可統一節奏,又能增添舞蹈的熱烈氣氛,遂形成了《煙盒舞》。也有說是模仿插秧時挑秧者在田埂上行走的動作而創造了《煙盒舞》。因伴奏樂器為四弦,故也稱《跳弦》;分《正弦》(母弦)與《雜弦》(子弦)。舞時,先跳《正弦》後跳《雜弦》。《正弦》只舞不唱,《雜弦》一般又唱又跳。《煙盒舞》也是彝族舞蹈中發展水平較高的一種舞蹈。它不僅有豐富的舞蹈套路,而且有變化多樣的圖形,不僅是群眾自娛性舞蹈,而且發展到了有一定情節內容的廣場表演性舞蹈,不僅是群舞,而且有雙人舞、三人舞,如雙人舞《猴子掰包穀》、三人舞《鴿子學飛》等,又有了〈螞蟻搬家〉、〈公雞打架〉、〈仙人搭橋〉等高難度技巧。特別手臂動作和上身舞姿,較為豐富和突出。並能用舞蹈塑造出一定的人物形象。《猴子掰包穀》中諷刺了一個貪心的人,《鴿子學飛》中,歌頌了母愛和頑強學習的精神。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煙盒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