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蓋馬氏盔魚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蓋馬氏盔魚
英文名: Coris gaimard
描述:
體延長而側扁;鰓蓋骨無鱗;口中型,唇厚;上頜前方具2對犬齒;下頜1對,往後側而漸小。D. IX, 12-13;A. III, 12-13;L.l.70-80;成魚背鰭第I-II棘延長;腹鰭延長。體色隨成長而異,雄魚體橄欖褐色,後部較暗且有藍色小點;頭部具數條輻射紋;背鰭第VI-IX棘下方有一淡綠色橫帶;尾鰭淡黃色,外側紅色。雌魚體黄褐色,後部較暗且散有藍色小點;頭部具數條輻射紋;背、臀鰭與體同色且亦有藍色小點。幼魚橙紅色,背部有 3個鑲黑邊之不規則白斑;頭頂與枕部各有一黑邊白斑;尾鰭淡黃色,基部有白色半環,環前緣黑色;背鰭與臀鰭有黑帶。
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由聖誕島及 Cocos-Keeling 群島到社會及土木土群島,北至日本琉球與夏威夷海域,南至澳洲等。台灣各地海域皆有分布。
作者: 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lown Wrasse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Coris gaimardi (Quoy & Gaimard, 1824)
形態:
體延長;吻尖;體橄欖褐色,後半部較暗且有藍色小點;尾鰭淡黃色;幼魚橙紅色,體背有3個鑲黑邊的不規則白斑;尾鰭基部為白色半環,環前緣黑色;背鰭及臀鰭為黑色;體長可達20公分。
分布:
南日本、台灣、菲律賓、印度──西太平洋。
生態習性:
棲息於珊瑚礁區,成熟時體色有奇異的變化,幼魚期體色為紅色,鑲以5個大白斑,成魚期白斑消失,而出現許多藍色小點。
利用:
為大眾化的觀賞魚。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綱: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首綱: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亞綱: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組: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亞組: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目:
鱸形目(Order Perciformes)
首目: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亞目:
隆頭魚亞目(Suborder Labroidei)
系: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科:
隆頭魚科(Family Labridae),Wrasse Fishes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蓋馬氏盔魚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